防范建议: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离职时,需书面向公司告知,要求涤除或者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且保留其与公司已经解除委托关系的证据,避免因公司进行执行后,法定代表人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或失信的措施,董事、监事因公司债务被追究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
防范建议:人民法院审理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案件过程中,会先行对原告是否进行了内部救济前置程序进行审查。只有在原告穷尽了内部救济手段未果的情况下,才能支持其变更、涤除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登记事项的主张。
有限责任公司有权召开股东会的主体是执行董事、监事及代表十分之一表决权的股东。如果当事人具备上述其中一种身份,即表明其具备自行救济的条件,应当先行通过提请召开股东会、要求公司作出变更(涤除)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的决议,进行内部救济,未果后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防范建议:商事交易中应该注重保护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材料,不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出借给他人,非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身份证复印件的方式替代。此外,在交付复印件时,可在身份证图片上写上交付用途及一次性声明,以免其他的潜在风险。身份证件不慎丢失时应该及时挂失、补办并保留相关身份证挂失、补办等证据以用于证明被冒用事实。
被冒名或挂名的股东、法定代表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选择提起股东资格消极确认之诉、请求公司变更登记之诉,或者在公司债权人起诉股东承担债务等与公司相关诉讼中,提出免责抗辩的救济方式。但应当注意到:被冒名或挂名人若采取在公司债权人起诉股东承担债务等与公司相关诉讼中提出免责抗辩的救济方式,应就其被冒名或挂名登记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不仅需证实其没有成为公司股东、法定代表人的意思表示,还需证明其事后对于登记的事实未予追认、未以股东、法定代表人身份行使股东、法定代表人的权利并承担股东、法定代表人的义务等。
防范建议:股东在履行出资义务后,应及时通过工商登记等途径确认股东资格,请求公司将股东身份记载于公司登记,以保障股东权利的行使。公司也应当完善公司登记制度,保证公司登记记载内容与实际情况一致,避免不必要的诉讼。
若存在股权代持且隐名股东不满足显名化条件的,隐名股东应当注重确保股权代持协议的有效性、注意留存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的证据以防范不能行使股东权利的风险。如法院对其提出的变更登记诉请不予支持,隐名股东可依据与显名股东之间的代持协议主张投资收益。
来源:深圳中院